最新公告
信息来源:苏州市护理学会日期:2024-07-02作者:苏小护浏览次数:658
在面对宝宝哭泣时,很多新手爸妈都显得手足无措。宝宝一哭一闹,就通过不停地摇晃、或是玩“举高高”、“飞起来转圈圈”的游戏来安抚,但是这些简单的动作,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顾。小可宝贝因为连续不停地哭闹,莫名的呕吐、精神差和食欲不振,焦急地父母带来医院就诊。面对医生的细致询问,父母回忆起近期的点滴——没有明显的跌撞或外伤史,但爸爸在试图安抚宝宝时,习惯性地采取“飞机抱”将她轻轻抛起再接住,希望以此缓解孩子的哭闹。然而,在这一系列看似无害的举动,却是发生婴儿摇晃综合征的罪魁祸首。
一、什么是摇晃婴儿综合征
摇晃婴儿综合征(shaken baby syndrome,SBS),是指成人通过剧烈摇晃的方式造成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婴幼儿)颈部过伸和过屈,进而引起脑实质病变(脑水肿、缺血缺氧性脑病)、硬膜下出血(subdural haemorrhage,SDH)、视网膜出血(retinal haemorrhage,RH)[1]。婴幼儿颈部肌肉尚未发育完全,头部相对较重并且颅骨和大脑均未发育成熟,在剧烈摇晃过程中更容易遭受惯性作用而导致颅内小血管破裂,以及脑和颅骨之间的碰撞(特别是头部减 速运动期)形成脑损伤 。
二、婴儿摇晃综合征的危害
研究发现,6个月左右大的婴儿最易患摇晃婴儿综合征,轻者表现为精神不佳、烦躁不安、 食欲不振、倦怠、嗜睡等。重者有运动障碍、抽搐、瘫痪、呼吸困难、失明、反应迟钝、神情恍惚、惊厥、昏迷等现象,严重者会因颅内血肿而造成昏迷或夭亡。有时即使保住了性命,也会造成发育迟缓、智力低下、走路跛行、肢体麻木、语言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后遗症。
三、如何预防婴儿摇晃综合征
对以下行为说NO!
婴儿平均每天要哭2-3h,而抱着宝宝摇晃是我们经常选择的一种方式,许多家长喜欢抱着孩子颠来颠去、上下摇晃、前后摇晃,这些都是不对的,还有哪些错误哄娃方式呢?
1、和宝宝玩游戏太激烈
一些过于激烈的亲子游戏,比如抱着宝宝旋转、让宝宝坐在妈妈腿上用力转身等,可能会导致宝宝颈部受伤甚至受到惊吓,所以应该避免了。
2、用力拍打宝宝的背
用力拍打宝宝的背部(尤其是3个月以下)也是一种摇晃,容易造成内脏损伤和脊柱损伤,更严重的是对大脑的损伤,并轻轻地爱抚。
3、把宝宝扔起来玩
这个动作虽然能让宝宝开心地笑,但其实是非常危险的。 容易对宝宝造成脑挫裂伤,应避免。
4、用力摇晃宝宝的婴儿床
即使宝宝睡在摇椅上,妈妈也不宜摇晃得太猛烈,否则宝宝的头部可能有受伤的危险。
5、婴儿车没有防震轮
不建议使用没有防震轮的婴儿车,因为睡在车里的宝宝在颠簸的路面上极易受到颠簸。 建议选择具有防震功能的婴儿车,同时外出时给宝宝放上柔软舒适的枕头。
四、正确哄孩子应该这样做
学会读懂孩子的需求
1、持续性哭、哭声很大:大多是生理的需求,如果没人理会,就会越哭越大声,也可能扭动身体或踢脚。
2、间歇性哭泣,音频不会太高(假哭):一般是心理需求,想要陪伴与安抚。
3、歇斯底里大哭、难以安抚、连续性哭闹时间较久:可能是由于肠绞痛或腹股沟疝气引起,通常一次大哭超过20分钟以上。
4、歇斯底里大哭、但属于间歇性哭闹:哭的很惨、但有时候哭、有时候不哭,可能是肠套叠,多发生于6月以后。
新手爸妈通过细心的观察,读懂宝宝的需求并及时回应,不能宝宝一哭闹就想着通过摇晃的方式让宝宝停止哭泣。
看这里,哄娃小妙招!
5S安抚法
第一个 S:Swaddling(包裹法)
真正完全的拥抱―襁褓法,用一块方形的柔软的布料或者棉纱把宝宝的手贴着身体用布包裹起来。模拟子宫包裹得感觉,包裹得重点在于上紧下松。
第二个S:Side/Stomach(侧躺/趴卧法)
侧抱或扒抱,侧抱也就是常说的摇篮式抱法,宝宝的肚皮贴着妈妈。
第三个 S:Shushing(嘘声法)
在宝宝耳边不断地发出“嘘”声,宝宝哭多大声就嘘多大声,模仿子宫内的噪音,让宝宝感觉像回到子宫内一样。
第四个 S:Swinging(来回摇摆法)
宝宝侧卧,固定住宝宝的头部,左右轻轻的晃动,幅度不要太大,频率微高。让宝宝感觉像漂浮在妈妈子宫内的羊水里。
第五个 S:Sucking(吸吮法)
吸吮包括吃手、哺乳、奶瓶、安抚奶嘴等。宝宝哭闹很厉害时,哺乳、吃手、奶瓶、安抚奶嘴等都是很厉害的缓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