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护理科普

探索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从认知到预防

信息来源:苏州市护理学会日期:2025-04-28作者:苏小护浏览次数:251

当今社会,人们仍谈“传染病”而色变,其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Febrile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FTS)作为一种急性传染病,因其特定的临床表现和潜在的健康威胁而备受关注。为了更好地保护自身和家人的健康,我们需要从认知到预防,全面探索这一疾病。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一、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SFTS,是我国于2009年首先发现的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急骤,重症患者面临较高的死亡风险。新型布尼亚病毒主要存在于丘陵山地、森林等环境中。SFTS全年均可发病,但以4~10月为流行期,其中5~7月为发病高峰期。自2010年以来,我国SFTS的波及地区不断扩大,病例数逐年攀升,据统计,该病平均死亡率约为7.3%。


二、SFTS是如何传播的?

SFTS的传播途径多样,主要包括:

(一)蜱虫叮咬:携带病毒的蜱虫是主要传染源和传播媒介。

(二)人际传播:急性期患者的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中均可检出病毒,通过气溶胶或直接接触这些体液可发生人际传播。

(三)动物传播:感染病毒的牛、羊等家养动物以及啮齿类、刺猬等野生动物也可成为传染源。


1-25042QP413a2.png

1-25042QP4322D.png


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及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户外活动的旅游者、年老或有基础疾病者、与患者密切接触或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者(如陪护人员、医务人员等)感染风险较高。发病年龄集中在50~74岁。

1-25042QP515950.jpg

1-25042QP540308.png

1-25042QP559415.png



三、得病后有哪些症状?

SFTS起病急,有潜伏期,一般为1~2周,多为6~9天。初期症状包括发热、畏寒,体温可快速上升至38℃~39℃。随着病情进展,感染者出现乏力、倦怠、肌肉酸痛等症状,尤其以四肢肌肉和腰背肌肉较为明显。由于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受影响,皮肤上会逐渐出现瘀点瘀斑。病情加重时,可能累及消化道,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头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肺出血等症状,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的功能衰竭死亡。


1-25042QPF9209.png

1-25042QPI1526.png


四、如何早期发现可能得病?   

凡出现发热(体温≥38℃)或发热伴出血症状(如黑便、牙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眼结膜充血等)且未做血象检查或无血象检查结果的患者,尤其是具有蜱叮咬史或疫源地野外活动者,医疗机构应尽快进行血象检查以明确诊断,并积极救治。


五、SFTS的治疗原则

目前,SFTS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旨在改善患者症状,保护重要脏器功能,降低死亡率。治疗措施包括退热、营养支持、升白细胞、升血小板、抗病毒、抗感染等治疗。


六、SFTS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一)病情观察:严密监测体温变化,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皮肤黏膜有无出血,有无呕血黑便,有无头痛、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等。

(二)环境护理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定时通风。

(三)饮食护理 :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如瘦肉、鸡蛋等)的软烂食物 。

(四)活动与休息 :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稳定期进行适当运动(如散步、瑜伽等)并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五)心理护理 :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避免焦虑。

(六)生活护理 :注意个人卫生,做好相关物品的消毒工作。

(七)用药护理:用药期间不得擅自停药,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

1-25042QPK2B1.png


七、如何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一)个人防护:


1-25042QPT4106.png


(二)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应戴乳胶手套。进行可能接触患者血液或血性分泌物的操作时,如气管插管,应穿隔离衣并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和外科口罩。


1-25042QP910354.png


(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1)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定期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和流通。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

(3)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手卫生,按时对生活环境及使用衣物和餐具等进行消毒。

(4)在人群密集场所,人与人之间保持1米的距离,佩戴好口罩以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1-25042QQ011c0.png

1-25042QQ031136.png

1-25042QQ05W12.png


认识误区:

很多人对SFTS存在误解,认为一旦患病就“必死无疑”。实际上,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约85%),年老、既往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功能不全、肿瘤等)或延迟就医者病情较重,预后较差。因此,提高公众对SFTS的认知水平,及时就医并接受规范治疗至关重要。


1-25042QQ1193Z.png


展望未来: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科技的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疫苗将会问世、新型抗病毒药物将会出现,为防治该病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

温馨提醒:

(1)被蜱虫叮咬后,不可自行拖拉硬拽,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2)老年患者往往对该病缺乏重视,延误病情,增加治疗难度,甚至导致死亡。

(3)早期诊断新型布尼亚病毒对患者的存活及预防病毒传播均有关键作用。目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依据流行季节、地域分布、蜱虫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流行病学特征来诊断,因此患者就诊时不应隐瞒既往史(如蜱叮咬或疫源地野外活动史)。该病的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易与其他发热性疾病混淆,尽早就医进行实验室检查很必要。


1-25042QQ14U2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