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信息来源:苏州市护理学会日期:2021-07-19作者:苏小护浏览次数:1074
来自中国疾病监测系统的数据显示,跌倒已经成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因伤致死的首位原因。因受伤到医疗机构就诊的老年人中,一半以上是跌倒,老年人发生创伤性骨折的主要原因也是跌倒。据统计,每年约有30%的老年人发生跌倒,且发生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80岁以上的老年人跌倒的年发生率可高达50%。截至2018年底,我国每年约有5000万老年人至少发生一次跌倒。
“跌倒”的高发生率使人们司空见惯,同时“跌倒”也让人措手不及,但“跌倒”的后果却是无法预料,轻则掸掸灰尘一笑而过,重则伤筋动骨,更有甚者性命攸关。
2021年,中华护理学会下发的《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中,专门列出了《成人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及预防》这一项,可见跌倒预防刻不容缓。
1.风险点
易跌倒的地点:床边、浴室及厕所(地面湿滑)、有台阶或门槛的地方。
易跌倒的时间:晚上或夜间等光线暗淡、影响视线的时候。
易跌倒的活动:起床或站起(姿势变化)、穿裤或走路(裤子鞋子不合身)。
易跌倒的人群:老人,特别抱有不服老和怕麻烦心理的老人;大小便失禁或尿频者;认知功能受损、肌力下降、平衡失调、步态不稳者,如阿尔兹海默症、视力下降或失明、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等;曾经有过跌倒史的人群。
易引起跌倒的药物:镇痛药、抗惊厥药、降压利尿剂、降糖药、泻药、催眠药、镇静药、精神类药等。
2.风险程度评估——Morse跌倒风险评估量表
Morse跌倒风险评估量表是各大医疗机构常用的跌倒评估量表。评估内容包含:近3个月有无跌倒史、多于一个疾病诊断、接受药物治疗、使用助行器具、步态和认知状态等6个条目。
1.频繁起夜——黑夜跌倒“冠军”
2.浴室“危机”——室内跌倒高发地
正确做法
1、使用可固定防滑垫,定时检查,防止老化;
2、浴缸外侧缘避免堆砌过大的边缘;
3、淋浴房内放置沐浴凳,不使用矮凳;
4、可准备浴袍或者大浴巾,包裹后置房间坐下更衣,或卫生间干湿分离设计,并在干区放置含靠背的穿衣凳;
5、穿衣后尽量不要返回浴室开窗通风,避免地面湿滑导致跌倒,建议打开“排风”开关。
3. “障碍”与“牵绊”——平衡的隐患
日常做法
1、家中有台阶和门槛,铺设松散的地毯;
2、家具有棱角,使用浅色家具,尤其是玻璃或是镜面玻璃家具;
3、起身扶墙或站立穿裤子;
4、趿着鞋子走路(把鞋后帮踩在鞋后跟下走路);
5、走道障碍物或松散地毯,老人视力差,不易发现浅色或透明家具,易绊倒;
6、平衡障碍,脚未及时伸出裤腿或走路时鞋子脱落导致跌倒。
正确做法
1、走道尽量减少障碍物和门槛,使用深色家具;
2、台阶处有扶手,上下台阶时养成拉扶手的习惯;
3、床上穿裤子,待双脚均伸出裤腿后下床;
4、或坐于带靠背扶手的椅子上穿裤子;
5、建议裤子长度要适度,不要太长,避免踩裤脚而跌倒;
6、走路时要穿防滑鞋,系好鞋带,不要趿着鞋子或赤脚走路。
4.深陷的沙发——软装中的“危机”
日常做法
1、选用宽大的木质沙发;
2、柔软的布艺沙发,增加舒适度;
3、站起时支撑不稳而跌倒。
正确做法
1、使用深度适宜的木质沙发:沙发过深,坐下需后仰倚靠,站起时腰部承受力量过重,易导致老人站起困难而跌倒。
2、布艺沙发不易过软、过低,应尽量使用较高座椅使老人容易站起。
5.老年摇椅——摇晃的“警示”
日常做法
1、客厅放置摇椅,摇椅下放置地毯;
2、上下摇椅时跌倒、或被地毯绊倒。
正确做法
1、尽量避免地面高低不平,避免使用松散的地毯,应减少棱角;
2、摇椅应尽量靠墙放置,并于墙边设有扶手;
3、上下摇椅应专人搀扶,避免独自使用摇椅。
6.不适时请慢半拍—— “三部曲”
1、头晕及眩晕时及时蹲下或者扶靠牢固物体;
2、站立、起床要慢,落实“三部曲”:平躺30秒,坐起30秒,站立30秒;
3、合理使用辅助工具,在家中或外出时使用拐杖或助行器以增加行走的稳定度。
7.药物不能误——也要防跌倒
了解药物的注意事项,避免在药物作用的高峰期内更换体位、运动或外出。
跌倒风险早知道,
风险评估少不了,
评估过后要预防,
预防得当免跌倒。
作者单位|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
组稿|
苏州市护理学会
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