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护理科普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信息来源:苏州市护理学会日期:2022-11-16作者:苏小护浏览次数:1344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除分泌胆汁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外,还与蛋白质、糖、脂类、激素、维生素等多种物质的合成、分解,转化,贮存有密切的关系。

病毒性肝炎是各类肝炎病毒导致的肝炎的统称。表现为乏力、恶心、食欲不佳、厌油腻等症状。各类病毒肝炎都有传染性,大多预后良好。部分可进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肝细胞癌。

一、分类

肝炎病毒可分为甲 、⼄ 、丙 、丁 、戊型。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般预后良好;  ⼄肝和丙肝病程复杂,迁延成慢性后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1-22111614110Y63.png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急性期以疲乏、⻝欲减退、肝肿⼤、肝功能异 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疸;慢性感染者可症状轻微甚⾄⽆任何临床症状。

二、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和预防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消化道传播,  ⽔源或⻝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 。

⼄肝和丙肝主要经⾎液、⺟婴和性传播 。例如,输⼊被病毒污染的⾎液及⾎液 制品,使⽤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  (如注射毒品等) 、侵⼊性医疗或美容器具  (如⽂身 、穿⽿孔等),共⽤剃须⼑和⽛刷;与感染者进⾏⽆保护性行为;携带病毒的孕产妇可将病毒传染给新⽣⼉ 。

丁肝的传播途径与⼄肝相似,与⼄肝病毒同时或在⼄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感染。

三、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

我国实施新⽣⼉免费接种⼄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 ⽉”免疫程序接种 3 针,其中第 1 针应在出⽣后 24 ⼩时内尽早接种。

1-221116141222410.png

除新⽣⼉外,成年高风险⼈群如医务⼈员、经常接触⾎液及⾎液制品⼈员、托幼机构⼯作⼈员、经常接受输⾎及⾎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职业易发⽣外伤者 、⼄肝病毒表⾯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性⾏为者、有多个性伴者或注射吸毒者等也应该接种⼄肝疫苗。0

四、母婴阻断措施可有效预防乙肝母婴传播

⼄肝病毒表⾯抗原阳性孕产妇所⽣新⽣⼉,应在出⽣后 24 ⼩时内尽早接种⾸针⼄肝疫苗,同时注射⼄肝免疫球蛋⽩,并按照⼄肝疫苗免疫程序完成后续剂次接种。


1-22111614125S56.png

五、如何预防甲肝和戊肝

注意饮⻝、饮⽔卫⽣和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和戊肝。甲肝疫苗已纳⼊扩⼤国家免疫规划,对18⽉龄⼉童给予免费接种。

⻝品⽣产经营从业⼈员、托幼机构⼯作⼈员、集体⽣活⼈员等重点⼈群也应接种甲肝疫苗。我国已有戊肝疫苗,可⾃费⾃愿接种。

六、切断传播途径,可有效预防丙肝

⽬前尚⽆丙肝疫苗,但采取有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丙肝是可以预防的。

拒绝毒品,不共⽤针具注射毒品;杜绝⾮法采、供⾎;避免不必要的注射 、输⾎和使⽤⾎液制品;到正规的医疗卫⽣机构进⾏注射、输⾎和使⽤⾎液制品,可⼤幅减少感染丙肝病毒的⻛险。

1-221116141420D3.png

感染丙肝病毒的妇⼥如有⽣育意愿,最好在丙肝治愈后怀孕。

七、日常工作、生活接触不传播乙肝和丙肝

⼄肝和丙肝病毒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

1-221116141455a0.png

因此,⽇常⼯作、学习和⽣活接触,如握⼿、拥抱、在同⼀办公室⼯作、共⽤办公⽤品、住同⼀宿舍、在同⼀餐厅⽤餐和共⽤厕所等⽆⾎液暴露的接触不会感染⼄肝或丙肝病毒。

八、有疑似症状或易感染人群应主动检查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如有不洁饮⻝史或病⼈密切接触史,并伴有疑似病 毒性肝炎症状,如全身乏⼒、⻝欲减退、恶⼼呕吐、腹胀、肝区不适、尿⾊加深等,应尽快到医疗机构就诊检查。

建议易感染⼈群  (如有输⾎ 、创伤性治疗 、共⽤注射器 、多性伴、器官移植、使⽤消毒情况不明的器具⽂身、纹眉、修脚等⾏为的⼈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肝和丙肝患者配偶或所⽣⼦⼥)  和肝脏⽣化检查不明原因异常者主动到正规   医疗机构进⾏⼄肝和丙肝检查,了解⾃身感染状况,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九、病毒性肝炎应进行规范化治疗

甲肝和戊肝绝⼤多数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经及时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半年内可完全康复 。少数重症患者有肝衰竭危险,应予以重视。

1-22111614160HU.png

⼄肝容易转为慢性,⽬前尚⽆有效药物可完全清除⼄肝病毒,但经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最⼤限度抑制病毒复制,延缓和减轻肝脏损害,阻⽌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改善⽣活质量和延⻓⽣命。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切勿轻信过度宣传和虚假⼴告,以免造成病情延误和经济损失。

丙肝也容易转为慢性,经过规范全疗程的抗病毒治疗,绝⼤多数患者可治愈。所有病毒性肝炎患者应避免酗酒、吸烟、不合理⽤药等加重肝脏损害的⾏为。